- 老年公寓養老子女抱團養老?哪種適合您
- 發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1/1/9 0:00:00
- 老年公寓養老子女抱團養老?哪個養老模式比較可靠?比較適合父母?
對于家長的養老問題,過去很少談到,因為傳統的觀點認為父母是養育孩子的人,也就是由子女撫養的。但現在,隨著80、90后兩代獨生子女的成家立業,壓力也在增大,時間也在縮短,50、60后的養老問題也隨之出現。
前不久熱播電視劇《三十而已》中,顧佳爸爸為了不讓女兒擔心,選擇去養老院住,幾次請求后,顧佳同意了。
以前送老人進養老院會被罵為不孝,而現在反而是老人主動提出要進養老院,一是改變了觀念,二是養老院更專業化,三是老人不愿意成為子女的負擔。
子女養老,照顧方便,但容易產生矛盾。
和孩子們一起生活,一是方便照顧,二是家里熱鬧。但是同時又容易產生矛盾。
青年人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,父母根據自己的習慣和思想來看待青年人的生活方式,可能是看不慣、插足或抱怨,從而導致家庭矛盾的發生。
因此,有時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未必快樂,也未必快樂,離開他們的生活才是最正確的選擇。
老了,父母總是在想: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帶來了壓力,自己是否會被臟了。做起事來健忘,事情開始丟三落四,甚至會因為一些小事和孩子吵架,而同住養老生活反而讓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變得更糟。
作為子女,我們要告訴父母,認老、怕老沒有錯,這是必經之路。這時,我們要考慮適合父母的其他養老方式了,比如養老院養老。
第二,養老院養老,各自安逸,各自快樂。
人們的觀念中,贍養老人是在家庭中進行的,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到養老院去贍養老人。事實上,現在療養院好處多多。
能讓老年人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,作為專業養老機構的養老院,第一步服務到位。若照料不周到,老人可選擇到別家養老,因而這也就成了必須立業的地方。
能讓老人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幾乎每個人都見過老人在樓下下國際象棋聊天的情景。很多業余愛好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,而養老院有這樣的活動,同齡人一起聊天對老人的身體健康也是有好處的。
能讓老人過上有規律的生活,許多老人天亮就起床,這對一些老人的身體健康弊大于利。敬老院提供一日三餐,并實行營養搭配,這樣可以使老人睡得香,睡得好,精氣神也很好。
能讓老人在心靈間找到共鳴,越老越孤獨這是人之常情。老人院讓老人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尋找知己,而不用擔心代溝的問題。
使子女和老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,因為時代不同了,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同了。這樣可以減少摩擦,距離也可以產生美。兒女常來探望,盡孝心也能讓老人感到溫暖。
第三,其他養老方式。
比如:抱團養老。抱團養老是老人們向往的好方式,為了享受伴侶的歡愉與安全,也付出了相互適應、相互包容的努力。
二十一年前,上海一群老人“眾籌”5萬元購買了一套上海雙層公寓,這套公寓有6間,200多平,最多住了20多個老人。飯菜是輪流做的,沒有煤氣,用灶臺燒,每人每月入住費為100元,生活簡單而充實。
21年后老人逐漸轉到正規的養老院,人去樓空,當初抱團養老的老人決定把房子捐出去。
事實上這些老人畫的也就是這種自給自足,不依賴,不添亂的自在日子。快樂地活著,孩子們也是如此。但什麼事情都有利有弊,大家在一起挺熱鬧的,時間久了,也會有些問題出來。
同一社區的老鄰居,或住在附近的老同學、老同事,可以互相幫助。只有在這個過程中,以何種方式“合股”,才能真正“三觀一致”。不要讓金錢或攀比心影響團隊的凝聚力,需要的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目標,也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,像一家人一樣相處,但是有些事情,尤其是沾錢的事情,要有界限。
以前我們也發過推特,有興趣的可以看看:
新式養老不用去養老院也不會拖累孩子?夢想是豐滿的,現實是骨干的。
第四部分,觀點。
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,如何養老,如何選擇合適的養老方式,成為父母、子女共同關注的話題。住進敬老院,并非不孝,而是對父母、孩子最好的選擇。
《朋友請聽好》節目中,一位聽眾說:為了父母能得到很好的照顧,提出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養老,父母卻非常抵觸。和父母不同的看法,會導致誤解。
何炅給出意見:先了解父母的擔憂,是擔心錢,還是擔心送人的養老院是不需要他們的,再去想辦法安慰,給他們安全感和安慰。也許家長的抵觸和敵意,是想得到孩子的關注。
不管是在一起生活還是在養老院養老,我們都要告訴父母把養老院送出去不等于拋棄,同時要有足夠的耐心,讓父母感覺安全和愛。
正如小時候,父母呵護著我們的成長,耐心和認真。
如有適合父母的養老方式,歡迎留言交流。 -
上一篇:元旦放假通知下一篇: 智慧養老新模式,老人比較認可這種養老方式